發(fā)布日期:2025-04-25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2021—2022)》顯示,10.6%的國人有抑郁風險,15.8% 的人存在焦慮風險,抑郁和焦慮水平的影響因素高度相似。比如在寫字樓加班到凌晨的白領、為畢業(yè)論文焦慮的大學生、被短視頻算法困住的Z世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經歷一場“情緒海嘯”。 ▲圖源:網絡
情緒健康,正在成為年輕人的“剛需”
諸多權威數(shù)據表明,青年為抑郁的高風險群體。其中,18~24歲年齡組的抑郁風險檢出率達24.1%,顯著高于其他年齡組,25~34歲年齡組的抑郁風險檢出率為12.3%,也顯著高于35歲及以上各年齡組。在成年人群中,焦慮風險檢出率的年齡差異呈現(xiàn)類似趨勢。研究顯示,青少年群體抑郁風險高于成年群體,大學生普遍面臨升學選擇可能帶來的情緒困擾及壓力,需多加關注。同時,中科院心理所調研發(fā)現(xiàn),近40%的年輕人長期受失眠、易怒、注意力渙散困擾,超60%的人認為“情緒問題已影響工作效率和人際關系”。
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統(tǒng)計,全世界有超過3.5億人受抑郁癥困擾,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而且還在快速增長中。WHO預測2030年抑郁癥將成為全球疾病負擔第一位的疾病。有研究表明,年輕人心理危機事件在疫情后激增,抑郁癥發(fā)病率也隨之增加。2021年10月8日,美國華盛頓大學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柳葉刀》期刊上發(fā)表研究論文。研究顯示,2020年全球范圍內重度抑郁癥和焦慮癥分別增加了28%和26%,其中女性受到的影響最大。
▲圖源:《柳葉刀》
而年輕人更易受到情緒健康問題的困擾,核心原因在于多重社會壓力與時代變革的疊加沖擊:一是社會結構性壓力加劇,高房價、職場競爭激烈(如青年失業(yè)率超13%)及職業(yè)不確定性(35% Z世代經歷過“裸辭”)導致經濟焦慮與發(fā)展迷茫;二是數(shù)字時代的心理沖擊,日均超6小時的短視頻信息過載(焦慮風險高2.3倍)與“點贊社交”下的隱性孤獨(42%感到“朋友圈空虛”),持續(xù)消耗心理能量;三是代際認知與心理健康素養(yǎng)斷層,80%的青年認為父母難以理解其壓力,導致情緒疏導渠道受阻。這些因素共同削弱了年輕人的心理韌性,使年輕人成為情緒健康問題的“易感人群”。
年輕人對“情緒急救”的需求,催生了一個千億級市場——據市場調研數(shù)據,心理保健市場的規(guī)模持續(xù)擴大,預計未來幾年內將保持穩(wěn)定增長。例如,在中國,2023年心理咨詢行業(yè)市場規(guī)模達到了95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預計將突破25%。有數(shù)據顯示,截至2020年,全球心理保健市場總額已達到相當規(guī)模,并且年均增長率持續(xù)上升。預計到2025年,全球心理保健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數(shù)千億美元。
當「抗抑郁藥」遇上「藥食同源」:
年輕人為何選擇「食療」?
傳統(tǒng)抗抑郁藥物(如SSRIs類藥物舍曲林、帕羅西?。╇m有療效,但副作用讓年輕人望而卻步:30%患者出現(xiàn)惡心、頭痛,20%面臨性功能障礙或停藥后戒斷反應。更有調查顯示,62%的年輕人拒絕服用抗抑郁藥,擔心“藥物依賴”和“病恥感”。
相比之下,藥食同源成分憑借“天然安全+雙重調節(jié)”的優(yōu)勢異軍突起。如表1所示。
▲表1 幾種藥食同源成分、功效
▲表 2 藥食同源成分與藥物的核心差異
抗抑郁藥物的“高效但高風險”與藥食同源成分的“溫和且安全”,本質上反映了年輕人對“情緒管理”的雙重期待——既要有效緩解壓力,又要避免“以藥傷身”。在這種需求驅動下,藥食同源成分正從典籍中的“安神偏方”,進化為零食、飲料、保健品中的“情緒健康新基建”。對于飽受情緒困擾卻抵觸藥物的年輕人而言,或許正如《神農本草經》所言:“上藥養(yǎng)命,中藥養(yǎng)性”——通過日常飲食的“性味調和”,實現(xiàn)情緒與生命質量的整體提升,才是更符合時代需求的“治未病”之道。
但同時,也要注意其安全性攝入量:藥食同源成分的日均攝入量有嚴格限定:酸棗仁每日不超過10g,茯苓煎服10~15g /日(常用量),最大可至30g /日(針對水腫等重癥),遠志煎服 3~9g /日,入丸散1~3g /日,合歡皮煎服 6~12g / 日,洋甘菊干品泡服 3~6g /日,提取物(如膠囊)相當于生藥50~100mg /日,無肝腎毒性風險,符合年輕人“輕養(yǎng)生”理念。
從「苦藥湯」到「快樂零食」:
功能性食品的零食化革命
將傳統(tǒng)中藥材的保健功能無縫融入年輕人的高頻消費場景(如辦公、社交、運動)。年輕人對“邊吃邊養(yǎng)生”的需求,驅動了功能性食品成分向零食形態(tài)的快速迭代,年輕人拒絕“保溫杯泡枸杞”的刻板養(yǎng)生,卻為“能解壓的零食”買單。當酸棗仁、洋甘菊等成分化身飲料、軟糖、巧克力,情緒健康食品正在成為Z時代的“社交貨幣”,以下是一些情緒類功能性食品成分的劑型創(chuàng)新案例,可以供藥食同源類情緒健康食品作參考。
□酸棗仁+γ-氨基丁酸+L-茶氨酸(飲品)
酸棗仁含皂苷與黃酮,通過調節(jié)GABA受體緩解焦慮、改善睡眠質量,國藥藥材隨即推出了“酸棗仁γ-氨基丁酸飲品”,γ-氨基丁酸(GABA)是能讓人平靜的神經遞質,此外還特別添加L-茶氨酸協(xié)同增效。
▲圖源:網絡
□纈草根+洋甘菊+GABA(口香糖)
Bubble Calm是一種由薄荷和檸檬酸橙等制成的新型功能性口香糖,旨在幫助人們緩解壓力,獲得放松與寧靜。據悉,該口香糖由纈草根、洋甘菊和GABA(γ-氨基丁酸)等活性成分提供情緒動力。纈草根含纈草酸,抑制中樞神經興奮;洋甘菊含芹菜素,促進5-羥色胺分泌。Bubble Calm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Walter Bowser 表示,當人們感到焦慮的時候,這種負面情緒會促進大腦中的 GABA(γ-氨基丁酸)受體,而Bubble Calm可以幫助降低這種焦慮。
▲圖源:網絡
□洋甘菊+西番蓮(軟糖)
美國排名第一的維生素軟糖品牌L'il Critters推出了一款旨在幫助兒童入睡的褪黑激素軟糖產品。這種褪黑激素補充劑每顆軟糖只有1.5毫克,符合兒童身體耐受。除了褪黑激素,L'il Critters的軟糖還含有西番蓮、檸檬香脂、洋甘菊等成分。之所以選擇這些成分,是因為它們能作為改善睡眠模式和調節(jié)睡眠時大腦活動的天然、安全的解決方案。
▲圖源:網絡
□瓜拉那+L-茶氨酸+GABA(拿鐵)
總部位于芝加哥的心理健康公司Blossom推出全新“超級食品拿鐵”系列產品。據了解,該新品被宣傳為“杯子里的冥想”,將燕麥牛奶拿鐵經過特殊配制,可幫助消費者集中注意力、改善情緒和減輕壓力。據該公司稱,Blossom包括功能醫(yī)學醫(yī)生和心理學家在內的各種從業(yè)者合作開發(fā)了這種新飲料,產品含有臨床有效成分的混合物,如瓜拉那(用于情緒調節(jié))、L-茶氨酸(用于集中注意力)和 GABA(用于壓力支持)等。
▲圖源:網絡
□茯苓(餅干)
茯苓中的三萜化合物可以調節(jié)HPA軸,降低應激反應。北京御食堂推出的茯苓夾餅,通過茯苓多糖、氨基酸等成分來緩解情緒,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能夠調節(jié)神經系統(tǒng)功能,緩解焦慮、緊張、煩躁等不良情緒,改善因精神緊張或壓力導致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問題,幫助調節(jié)身心狀態(tài),使情緒趨于平穩(wěn)。
▲圖源:網絡
□酸棗仁+靈芝+百合(巧克力)
藏克力推出的“睡眠巧”黑巧,里面特別添加了酸棗仁、靈芝、百合,有助于延長睡眠時間。
▲圖源:網絡
總結
據報道,2023年全球功能性零食中,情緒健康類產品占比達34%,增速是能量類產品的2倍。未來情緒食品可以精準場景定制化,比如針對“考前焦慮”“職場PUA應激”“社交恐懼”等細分場景,開發(fā)便攜裝(如口袋裝酸棗仁茶包、會議薄荷糖)。此外,還可以拋棄傳統(tǒng)中藥苦味,通過微囊包埋技術(如掩蓋纈草根土腥味)、趣味劑型(如解壓爆漿軟糖、情緒盲盒巧克力)吸引Z世代。同時,也可以結合AI情緒檢測(掃描包裝測壓力值)、中醫(yī)體質分型(如肝郁體質專屬配方),讓“藥食同源”既時尚又專業(yè)。
總之,在“996”與“內卷”交織的時代,年輕人對情緒健康的追求,本質是對“掌控感”的渴望。藥食同源零食的走紅,不僅是一次食品劑型的創(chuàng)新,更是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的一次“情緒共振”。
* 內容參考:
[1]《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2021—2022)》
[2]COVID-19 Mental Disorders Collaborators. Global prevalence and burden of depressive and anxiety disorders in 204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in 2020 du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Lancet. 2021 Nov 6;398(10312):1700-1712.
[3]中研普華研究院的《2024-2029年中國心理保健行業(yè)深度發(fā)展研究與“十四五”企業(yè)投資戰(zhàn)略規(guī)劃報告》
[4]Yang M, Wang H, Zhang YL, Zhang F, Li X, Kim SD, Chen Y, Chen J, Chimonas S, Korenstein D, Mao JJ. The Herbal Medicine Suanzaoren (Ziziphi Spinosae Semen) for Sleep Quality Improvem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egr Cancer Ther. 2023 Jan-Dec;22:15347354231162080.
[5]Chen KZ, Chen S, Ren JY, Lin S, Xiao MJ, Cheng L, Ye XC. [Antidepressant effect of acidic polysaccharides from Poria and their regulation of neurotransmitters and NLRP3 pathway]. Zhongguo Zhong Yao Za Zhi. 2021 Oct;46(19):5088-5095.
[6]Liu P, Hu Y, Guo DH, Wang DX, Tu HH, Ma L, Xie TT, Kong LY. Potential antidepressant properties of Radix Polygalae (Yuan Zhi). Phytomedicine. 2010 Aug;17(10):794-9.
[7]Shu Y, Cao M, Yin ZQ, Li P, Li TQ, Long XF, Zhu LF, Jia RY, Dai SJ, Zhao J. The reproductive toxicity of saponins isolated from Cortex Albiziae in female mice. Chin J Nat Med. 2015 Feb;13(2):119-26.
[8]Amsterdam JD, Li QS, Xie SX, Mao JJ. Putative Antidepressant Effect of Chamomile (Matricaria chamomilla L.) Oral Extract in Subjects with Comorbid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and Depression. J Altern Complement Med. 2020 Sep;26(9):813-819.
* 提醒:文章僅供參考,如有不當,歡迎留言指正和交流。且讀者不應該在缺乏具體的專業(yè)建議的情況下,擅自根據文章內容采取行動,因此導致的損失,本運營方不負責。如文章涉及侵權或不愿我平臺發(fā)布,請聯(lián)系處理。
來源:FFL未來食品實驗室